極端天氣和公共安全事件會對生命和財產造成嚴重損失,因此對應急物資儲備與調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2023年,國務院印發《“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明確提出“推進應急物資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建設,實現物資入庫、出庫、盤點、調撥全流程可追溯”,并要求“重點應急物資儲備庫智能化改造率達80%以上”。同年,應急管理部在河南鄭州試點“智慧應急物資庫”項目,通過引入RFID<>技術,全面提升救災帳篷、發電機、凈水設備等關鍵物資的出入庫效率和管理效率。RFID手持終端憑借其非接觸式、批量讀取、實時同步的優勢,正成為災害倉庫快速響應的核心工具之一,推動應急物資管理邁向“數據驅動、全程可視”的智能新階段。
群讀群掃實現物資快速入庫
在應急物資入庫環節,傳統人工登記方式不僅難以處理復雜的品類分類,熟練盤點上也非常困難,且易因標簽被包裝覆蓋導致掃碼成功率低從而使用人工識讀的方式進行登記,效率難以應對集中性的入庫要求。而RFID手持終端通過非接觸式群讀群掃技術,可在數秒內完成整批物資的RFID標簽,做到快速識別與登記。每件物資在入庫前均貼附唯一編碼的RFID電子標簽,包含物資名稱、規格型號、生產日期、保質期、存放位置等關鍵信息。在快速完成整批多品類、多數量盤點的同時即可和訂單完成自動校對,并實時同步至應急物資管理系統,實現“一次掃描、全量錄入”。該模式大幅提升了入庫效率,也確保物資信息的準確性和可追溯性。
案例支持:某市應急物資儲備中心在2024年汛期前完成RFID系統升級。通過RFID手持終端對新入庫的2000頂救災帳篷進行批量掃描,僅用8分鐘即完成全部信息登記,且系統自動校驗保質期并預警臨近過期物資,顯著提升了儲備管理的精細化水平。
緊急模式下“零等待”出庫機制
災害發生時,應急物資的出庫速度直接關系到救援成效。傳統出庫流程需要逐項核對清單、確認后完成簽字,最終錄入系統進行同步,流程不僅繁雜且耽誤救援的寶貴時間。而基于RFID手持終端的智能系統支持“緊急狀態”的出庫模式。在此模式下,管理人員可直接在倉庫出口使用RFID手持終端進行登記確認,救援人員則可以不停留通過快速趕赴災害現場,系統自動識別所有出庫物資并記錄時間、數量、去向,實現“應急優先、全面統計”的零等待響應。事后系統自動生成電子審批單,供管理人員補錄確認。并且在完成救災行動后,可以使用RFID手持終端對倉庫內的所有內容進行快速盤點,從而與使用進行二次核對,達到“使用-庫存”完全匹配。
案例支持:2024年某市遭遇特大洪水,當地應急管理局啟動RFID緊急出庫機制。救援隊在3分鐘內完成150臺水泵、500件救生衣的出庫操作,系統自動記錄并上傳數據至省級應急平臺,為搶險爭取了寶貴時間。
實時定位實現物資全周期動態追蹤
RFID手持終端不僅用于出入庫管理,還可實現對應急物資的實時定位與動態追蹤。通過在倉庫內使用RFID手持終端巡檢的同時即可完成位置信息記錄,系統可隨時掌握每件物資的當前位置、使用狀態及流轉軌跡。管理人員可通過系統查看庫內物資的實時存儲位置、分布熱力圖、庫存總量、保質期預警等信息,實現全面的數據化。此外還可以根據當地具體天氣、季節的變化實時調整存儲位置的變動,讓應急物資的。這種全周期動態追蹤能力,極大提升了物資管理的透明度與調度科學性。
案例支持:某地區森林消防支隊在2024年防火季啟用RFID手持終端接入管理系統。通過手持終端定期巡檢,實時掌握分布在6個前置駐防點的發電機、油鋸、防火服等裝備狀態。在多點之間同步延遲低于3分鐘,同步準確率100%。
RFID手持終端通過群讀群掃的技術優勢,大幅提升了災害應急倉庫的管理水平,無論是從出入庫盤點和應急取用時的高效表現,亦或者對于庫存管理全數據系統化能力,都遠程傳統的掃碼錄入和人工處理模式。通過RFID手持終端和管理系統的配合,構建了“快速入庫、極速出庫、全程可視”的應急物資管理新范式。未來,隨著5G與AI技術的加入,以及和更為高效化組間的擴展、融合,RFID系統將進一步實現“智能預測儲備需求、自動優化調撥路徑”更為理想的狀態,為國家應急體系提供更強韌、更智慧的物資保障能力。